世界杯、奥运会、F1并称世界三大体坛盛事,尤其以世界杯和奥运会更“亲民”、社会和政治影响力更大。那么如果比较世界杯和奥运会,哪项赛事更能代表人类竞技体育的巅峰?
两个法国人,顾拜旦和雷米特,创造全世界竞技体育巅峰赛事:奥运会和世界杯。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奥运会之父;国际足联第3任主席雷米特则是世界杯之父。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奥运会则是一个国家体育综合水平的展现,世界杯VS奥运会,哪项赛事更能代表人类竞技体育的巅峰?
奥运会和世界杯之所以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在于他们吸引眼球的能力。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全球40亿人观看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各类比赛加起来,现场观众的数量超过700万。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全球9亿人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累计300亿人次(观看次数,例如一名观众看完篮球,又看足球,视为两次观看)观看奥运会,全球电视观众达到47亿人,700万人次来到现场观战,10亿人观看开幕式,更是历史之最。如果算上残奥会,现场观众的数量超过1100万。一届奥运会,全球有超过7成人关注!
纯男人足球性质的世界杯,也是全世界的焦点。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西班牙VS荷兰,全球超过7亿人观看决赛。不过这还不是世界杯决赛历史上最高的收视人数,2002年韩日世界杯,全球观众数量15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洲庞大的球迷群,不用熬夜便可观看巴西VS德国的大战。2002年世界杯,全球累计400亿人次观看,每场比赛平均吸引6亿人观看。2010年南非世界杯,也有累计300亿人次在电视机前观看世界杯。而1994美国世界杯(320亿人次)、1998法国世界杯(370亿人次)的观看数量超过300亿。
举办世界杯、奥运会,这不是小事情。得到承办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投资达到420亿美元,超过奥运会此前108年投资的总和,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4倍,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5倍。2012年伦敦奥运会,总投资为93亿英镑,折合172亿美元,这样的投入已经让英国人怨声载道。
世界杯的运营成本相对奥运会小了很多,2010年世界杯,南非40亿美元(也有统计认为是35亿)用于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2014年巴西世界杯,巴西审计署预算为120亿美元投入,这已经是世界杯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届。12个球场建设花费35亿美元,80亿美元用于修建和改善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2006年德国世界杯,总投资为100亿美元,其中超过50亿用于体育场扩建、交通设施改造的投入。
不管是国际足联的世界杯,还是奥委会的奥运会,盈利始终是重要目标值之一。在营业收入这项指标上,国际足联遥遥领先。2010年南非世界杯,国际足联的总收入高达87亿美元。这87亿美元的收入来自电视转播权、厂商赞助和相关纪念品销售三大部分,其中电视转播收入27亿美元;20亿美元来自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联酋航空、现代集团、索尼和VISA等赞助商;纪念品销售的收入达到40亿美元。
对于赛会主办国来说,一次成功的世界杯意味着长久性的受益。20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人投入100亿美元,但旅游、消费行业带来267亿美元的收入。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对南非经济的增加约合132亿美元的收入。2010年南非仅仅是旅游业,就有42亿美元进账。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数据显示,国际奥委会的总收入只有28亿美元。其中电视转播权收入17.37亿美元,TOP计划(奥运会合作伙伴计划)的总收入为8.66亿美元,门票和纪念品2亿美元。国际足联的吸金能力是国际奥委会的3倍!
不过4年之后的伦敦奥运会,奥委会的吸金能力大大强于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0温哥华冬奥会,电视转播权打包销售总收益高达39亿美元,夏季奥运会分得26亿美元,与南非世界杯转播收入齐平。伦敦奥运会的赞助商收入18.5亿美元,和南非世界杯20亿相差无几。因为举办奥运会,直接给英国的经济拉动效益高达150亿,这和世界杯都在同一档次。
基于媒体、门票、赞助和授权商处平均每比赛日获得的收入,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2014年5月发布体育赛事品牌价值榜单,超级碗名列榜首,夏季奥运会2013年的品牌价值为3.48亿美元,世界杯在2013年的品牌价值为1.60亿美元,还不到奥运会的一半。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两者比赛周期,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期15天,2010年南非世界杯则有31天时间。
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奥运会品牌价值达到475亿美元,排名全球第2,仅次价值706亿美元的苹果公司,网络搜寻巨擘Google品牌价值474亿排在第3位。像三星(品牌价值382亿)、通用电气(332亿)、可口可乐(311亿)均不如奥运会。不过Brand Finance并没有给出世界杯、欧洲冠军联赛两大足球盛会的品牌价值。
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英国大主教彼得在观看马拉松比赛时说了一句话:“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会之父顾拜旦心生感触,于是“重在参与”成为奥运格言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50名运动员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所有奥委会成员国国家全部出席,甚至还有4位代表个人名义的运动员——南苏丹建国未满2年不符合规定,马拉松选手Guor Marial代表自己;荷属安地列斯有3名运动员参赛,但这个国家于2010年解体,也不属于会员国。
2012年伦敦奥运会,像不丹、冈比亚、佛得角、瑙鲁、汤加、索马里等小国,只有两三名运动员组成代表团。阿富汗奥运代表团,历史性的派出女运动员参赛。204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拿到奖牌的只有79个,也就是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只是“到此一游”。能获得至高无上的金牌更是凤毛麟角——只有50个国家和地区。奥运会是“大众性质”的比赛,上世纪80年代之前,奥运会不允许职业选手参加,参赛者必须是业余运动员,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才取消禁令。现如今,很多国家奥运代表团成员都是业余运动员身份。
同是四年一度的体坛盛事,奥运会重在参与,世界杯则是纯粹的竞技体育。抛开项目的差异
不说,奥运会因赛事种类繁多而关注点相对分散,世界杯则在刺激性上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如果您钟爱足球,那么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