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是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挑选了地中海的湛蓝,然而近两个世纪饱受的欺凌和分裂之苦,让防御性心态成了他们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意大利,防守才成为艺术,无论如何变革,无论拥有怎样强大的锋线,防守反击从来都是意式足球的精髓所在。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时装和汽车,当世界各国的游人为意大利伟大艺术慑人的力量赞叹不已时,意大利人也最以此自豪,他们有理由骄傲,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有40%是在他们的土地。但是说到意大利足球,却是对艺术想象力的一种颠覆,或许在他们看来,0-0是最完美的比赛,因为双方至少都没有犯错误。这种观念在巴西、在西班牙难以想象,但在意大利却大行其道,在这个民族看来,钢筋混凝土般的防守才是最美丽的艺术呈现。
很久以前,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斯蒂法诺曾经这样说过:“一场没有进球的平局就像没有阳光的日子。”但是,在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在他们的足球世界里,一场0-0过后,依然是挂满阳光的笑脸。这就是意大利足球———他们从不缺少足球智慧,却把智慧用于破坏;他们从不缺少足球才华,却任由保守的思想奴役才华。
法国人丹纳曾给后人提供了一条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土壤追寻其艺术本质的思路。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回到15世纪——当英国人还处于愚昧封建的状态,整日里以杀人为生;当法国人只知道骑马厮杀,以至于所有男人都成了罗圈腿,却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时候,意大利人已经开始了后来影响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在那个时代,在意大利,人人有修养,讲艺术,看绘画成为时尚,讲究文风成为潮流。那个地区充满了追求与创造美的自由空气。在这样的精神土壤上,当时的意大利贡献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现代的意大利人则贡献了顶级服装如范思哲、华伦天奴,贡献了最让人热血奔腾的法拉里、马莎拉蒂和兰博基尼。 徜徉在意大利街头,那些路边的理发师、修鞋匠和卖鱼菜的小贩,随时都有可能即兴来一曲嗓音洪亮、充满激情的歌剧咏叹调,让你叹为观止。穿戴隆重地欣赏歌剧、虔诚专业地品味名画等早已成为意大利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来到足球场上,意大利人却从来都把自己艺术的创造力与热情隐藏起来,留下来的是计谋,他们献给世界足球的是“锁链式防守”。也许,意大利人,尤其是那几个在历史重要关头对足球思想起到重大作用的人,把足球定义为政治的艺术,而政治要靠诡计与手段取胜。
他们应该是马基亚维里的传人。同样是在15世纪,政治家马基亚维里写下了一本《君主论》。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国家贫穷弱小,自己又缺少足够领导魅力的意大利境内那些小公国的君主看的,目的是指导那些既无实力又缺少忠诚的国王们如何用残忍、卑鄙的权术周旋于大国之间而对内又不失统治。五个世纪之后,意大利足球家们借用的是马基亚维里《君主论》而非米开朗琪罗《创世纪》的眼光来审视与指导足球的。
巴西足球是“美丽足球”或“漂亮足球”的化身,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它的华美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桑巴舞步:建立在天赋、节奏感和晃动之上。在巴西队中,如舞步般的盘球就是最好的注释。不过,华丽虽然是万千足球风格中的一种,他并不代表这项运动全部的发展方向。在意大利,足球被赋予新的定义。
意大利足球的灵魂源头不同于桑巴足球,它没有一点表演成分和倾向,恰恰相反,它更像是将抑制与破坏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它并不是只是拼身体和拼速度,当然更与舞步不沾边,这种风格更像是化骨绵掌。通俗的说,巴西把人玩死,英格兰把人跑死,意大利把人骗死。
在意大利这个有史以来最残酷、最激烈、最强大的防守足球战场里,桑巴足球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美丽足球的倾向在未闪光之前即被扼杀,根本就不可能开花结果。罗纳尔多、齐达内,甚至马拉多纳,他们大多数的精彩进球都不是在意甲联赛中完成的。在意甲赛场上,不管你对自己的聪明多自信,不管你做什么技术动作,你都不能给意大利人太多反应时间,因为那样的话他们总有办法把你搞定。打个比方说,你能在平地上奔跑自如,但在泥淖里则会寸步难行,遗憾的是,意式防守可能是你能遇到的最深的泥潭。从久远时代赫雷拉助手瓦尔卡雷吉为意大利队注入的链式防守体系(四后卫+一自由人),超越了足球风格,而成为一种意大利特色,延续至今仍被许多球队效仿;到后来贝尔佐特在链式防守基础上加入快速反击最终夺下82年世界杯;再到萨基后卫平行站位、区域防守,全场紧逼;直到里皮在2006年对防线整体战术炉火纯青的打造,7场比赛只丢2球,一个乌龙一个齐达内点球。百变不离一条:防守为先。
“这里不是一所舞蹈学院。”――1986年世界杯的意阿大战,当被指责用“可耻”的手段去侵犯马拉多纳,以致老马被罚下时,传奇后卫詹蒂莱如是回应。人们可能不喜欢意大利足球的风格,这完全可以理解。举个例子,学院派足球的摇篮西班牙,就对意大利式足球深恶痛绝。追根究底,这种对足球理解的差异,源自足球本身固有的天使与魔鬼的两面。
西班牙是许多贵族运动的发源地,在西班牙,人们崇尚骑士般的荣誉,所以西班牙式风格把足球看作是击剑比赛一样的贵族运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追求细节。而在意大利则不一样,对他们来说,足球就像远古青铜时代的部落争战,在那种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残酷年代,何谈什么荣誉?有的只是弱肉强食,不择手段。意大利人心中的英雄不是项羽这样的豪杰,而是刘邦式的无赖。
这就是意大利人看待足球的方式——足球就是用汗流浃背和满身泥泞代替硝烟的战争。在这个世界上,德国人也许是对意大利人看的最透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世界杯的历史上,这两支队伍之间的对抗堪如史诗般壮丽。对于任何球队来说,意大利队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人们可以喜爱意大利队,也可以讨厌它,意大利队如此好斗,它会给你青史留名的机会,也会给你一个让你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前提是你能击败它。
意大利人深谙幽默、诙谐的艺术呈现方式。参照最伟大的二战题材电影之一:《美丽人生》。全程都是用喜剧的色彩来讲述着一段悲剧,甚至当父亲被枪决前还在逗儿子开心,一声枪声让一切戛然而止。而意大利足球,同样是一门关于狡黠的艺术。
如果说赢球是“艺术”,那意大利就是大师。这种表述还不够准确,不只是赢球是艺术,而是在意大利,足球本身就是艺术。足球不只是要分出胜负的身体上的竞技,更是一种集体的表演,一种高级的、有教养的技艺。如果对足球的理解停留在超越身体和技术的斗争的水平上,那么意大利足球的强大之源就在于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清醒认识。对于大多数看球赛的人来说,死球状态下比赛是停止的。但对于意大利球员们来说,利用一些特定的跑位和策略,在角球或犯规的暂停间隙仍可以大做文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前锋与后卫间的对抗,通常看起来是取决于技巧的争夺。对意大利球员来说,这种对抗有更深刻的内涵。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对抗,而且是个人头脑的较量,这种战术交锋中,精神因素与身体对抗同等重要。谁都可以激怒对手,但这需要老到的经验才能找出对手心理上的最薄弱环节,慢慢消耗和打击对手,直至他们崩溃,那些真正理解意大利足球的人,能从中看出其表演的手腕和水平的高低。
2006年世界杯德国与意大利的半决赛,加图索被巴拉克犯规后的表演可以看作是上乘之作。加图索立即爬起来冲向巴拉克摆出一副要动手的样子,巴拉克当然不惧这个比自己还矮一头的家伙,也冲上去准备迎击。趁着巴拉克尚未动手,已经拉足了架势的加图索态度瞬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张开双臂给了巴拉克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兄弟般热情洋溢的拥抱——比起暴力行为,裁判当然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巴拉克吃了一憋,没办法,只好讪讪的抱了一下。随后,加图索借着手势漫不经心其实却十分用力的拽了巴拉克的头发一把,这时候,任谁都可以看出来巴拉克的暴怒。这种在观众眼中不易察觉的小动作,就是心理战的极好例子。得亏巴拉克是德国人,用坚定的意志保持了克制,换做其他定力稍差的早就发飚了。最著名的案例,便是随后的意法决战,马特拉齐用侮辱齐达内姐姐的方式,成功骗来齐达内的惊世一顶,而结果自然是被红牌下场。
法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民众都坚定不移的站在了齐达内这一边,认为他是这种“肮脏”比赛的牺牲品,叫嚣着要爆马特拉齐的头,齐达内的母亲更是声称应该把马特拉齐阉了。但是应当看到,那种行为是一种战术,一种针对法国队的弱点精心策划的打击。无论齐达内在撞人后是否能够被理解,事实上他已经上当了,因为他应该知道,不管意大利球员怎么摆出什么姿态,他们都不会真的动手的,这是暗地里的较量,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对于如何防守齐达内,意大利球员们有他们自己的答案,这答案就像意大利人的专利——踢球不只是用脚,还用脑、用心、用手、用眼神,与意大利球员对战会让你觉得处处受制。在意大利,有一个表明专业水平的术语Agonistico,意思是深陷折磨。面对意大利队意味着极大的痛苦——就像进了狼窝,像是身处最激烈的战场,像是面对最残酷的对手。
意大利留给世界太多的艺术珍宝。《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后人解读了几千年;《创世纪》在天顶留下的绚烂让人叹为观止;大卫雕塑展现的男人健硕时至今日仍无法被超越。再到现当代,《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的风情万种是多少男人的梦寐以求。这些都已是意大利的文化名片,当然在这个国家还有另一样令人挺起腰板、血脉贲张的名片,那便是足球。
地中海那片湛蓝的海水,一如巴乔的双眸。如果没有94年玫瑰碗那个阳光照耀的午后,那个让无数人心碎的落寞背影,或许如今的巴乔,恐怕不会这样被长久念叨。意大利足球的长河中,诞生过太多伟大的人物,经历过太多辉煌的时刻,但偏偏那个画面,却珍藏了几代人对于意大利足球最深刻的记忆。或许,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否则艺术家为何要残忍地断掉维纳斯一支手臂。巴乔那落寞的背影,映衬着塔法雷尔双膝跪地指天庆祝,那画面,其实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就像《蒙娜丽莎》的神秘,她的笑容里究竟是什么含义,而那一刻的巴乔,那怔怔站立的几秒里,他在想些什么?
还有2002年盛夏的东亚,那支被称作全盛的意大利,最后倒在一场阴谋之下。科科满脸的鲜血、托蒂的红牌、托马西被吹掉的好球,特拉帕托尼的愤怒,还有那个叫“莫雷诺”的裁判的嘴脸。这不是意大利足球的失败,而是韩国人的耻辱,是韩日世界杯的耻辱,那些场景就如同薄伽丘《十日谈》里描绘的荒诞,永远被钉在世界杯黑幕的耻辱柱上,而悲剧似乎是伟大艺术家们永恒的创作题材。
当然,相比荷兰相比德意志,意大利足球的荣耀更胜过悲情。从久远的梅阿查、法切蒂,到后来的佐夫、罗西,再到巴雷西、马尔蒂尼,几代意大利人联袂为意大利足球刻上鲜明的名片,成就了黄健翔口中“伟大的意大利”,“灵魂附体”,到2006年绽放得极致美丽。卡纳瓦罗,那温暖的微笑像是那不勒斯的午后阳光;内斯塔,像是让足球光辉的形象大使,大卫雕塑般的面庞再配上高超的防守技巧,不需要红黄牌,你根本无法侵蚀他们的禁区,还有皮尔洛,那永远惺忪的睡眼下,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一脚致命。那支惊艳了德意志的男模队,身着阿玛尼定制西服,优雅、俊朗、高大、风度集于一身,他们不只是去踢球的,更是去服务全球各路摄影记者的,俘获了多少女人的心,甚至,俘获了更多男人的心。站在那里,便如同一件件雕塑珍品。
直到如今的意大利,已经褪去了男模队的光环,头号主角变成了黑又硬的巴洛特利。这像是颠覆传统的一种创作,保守的意大利足球依靠这位不羁的天才支撑。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想,巴神身上所蕴藏的也是一种嬉皮士文化形态,他用他的放荡不羁对抗着世界固有的见解,而打破本身就是另一种创造。2012年欧洲杯是属于巴洛特利的,对阵德国梅开二度扯掉上衣秀肌肉的庆祝,失意决赛后孩子般的眼泪,留下的都是永恒的经典,这些都将伴随着巴神踏上巴西世界杯的舞台,会有什么新的艺术创造?等待20天后答案的揭晓。
男模军团惨变“黑又硬”,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意大利“绵里针”的招数可能给其他强队带来
的威胁,他们不是最大热门,但慢热是一种可怕的特质。将任何一门技战术演绎到极致的球
队,都配得上伟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