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历史上,最难实现的目标就是异域称王。具体地说,就是欧洲南美在对方地头、在客场夺冠。跑其他洲,比如2002的巴西在亚洲、2010的西班牙在南非,这些都不算。
在欧美对抗为绝对主流的世界足球史上,之前唯一做到过客场称王的只有1958的巴西,而那被视为世界足球数十年的神话,因为那支巴西云集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级别的一批巨星,迪迪、瓦瓦、加林查,而贝利那时候已经是主角,够牛逼了,但仍然只是个小弟。
但在今天,南美终于被欧洲攻陷了。
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感觉似曾相识——这就是4年前决赛的翻版。两队各自都有机会,尤其是落败的那方,对绝佳机会的丧失更是捶胸顿足,伊瓜因、梅西、帕拉西奥三次没有把握,令人想起罗本面对卡西利亚斯的两失单刀,而格策突然出现在小禁区左脚凌空射远下角,几乎就是伊涅斯塔的镜像翻版。
当梅西的最后一个机会——任意球射飞时,已经注定欧美对抗中南美的沦陷。至此,世界杯史上第一次欧洲三连冠,南美主场被克,最后的城堡也垮了。
单就这场决赛,有很大偶然性,得分机会可算五五开,双方都很小心,都是在赌命,这相当于开场就踢点球。伊瓜因、梅西、帕拉西奥那三个黄金机会,相当于三个点球飞掉。
但从总体看,更广义的角度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南美层出不穷地出产超级巨星,欧洲在球星个人能力不如南美的情形下,靠教练水平、团队组织与之抗衡。并非偶然巧合的是,前两次德阿决赛对抗,恰恰是两种不同哲学的碰撞,马拉多纳领衔的团队对抗马特乌斯(以及布雷默等)的团队,南美人依靠不可思议的天才,奔放不羁的灵性,无与伦比的技术能力,与欧洲人的团队紧密组织抗衡。1986,在马拉多纳不可阻挡之下,德国人败了,但1990,老马能量衰减,阿根廷靠点球苟活进决赛,就已经扛不住了。
梅诺蒂曾经说过,马拉多纳这种级别的球星,15年出一个,本届世界杯最当红的莫过于三人:梅西、C罗、内马尔,就算他们之中最突出的梅西,也已越来越难展现出外界的期望水平。
这次,梅西再度证明他的功力不足以比肩老马,能将阿根廷扛进决赛已经是他的极限——赛事金球奖是对他的最大肯定。靠天才、超天才,南美在与欧洲的对抗中一直能撑住,但越来越吃力,同样并非巧合的是,上一次南美夺杯是2002,恰好也是依靠超级巨星3R打天下的时候。打那之后,欧洲三连冠的现实,已彻底粉碎了对抗,欧美的平衡,已不复存在。
德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们不但手握一批优秀球员,更是因为他们平稳的体制,确保了他们总能在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突破。2002世界杯以来他们连续4届世界杯保证至少四强,2006世界杯起,算上欧洲杯,他们连续5届大赛至少四强,同样,上次(1990)世界杯夺冠,也是在三进世界杯决赛的积累上。
纵观整个欧美,德国足球政局最平稳,经济最好,加上它在本世纪初低谷后开始大抓青训,终于让克林斯曼的副手等到了积累够足的这一天。事实上,德国的这种体制内教练体系已实行数十年,赫尔贝格后副手绍恩上,绍恩后副手德瓦尔上,随后贝肯鲍尔,老贝的副手福格茨顶上,甚至一度绍恩的另一副手里贝克也来试过,现在又回到克林斯曼走后副手勒夫顶上的局面,这些教练并不被视为水平极高的牛帅,甚至执教时期内还时常被批评相当平庸,而且德国也没有贝利、马拉多纳、梅西那种级别的超巨星,但德国就是政局平稳,资源充沛,生产力足,又有服从性纪律性,基本上每个教练都至少收获大赛一冠。
上世纪80年代,南美最初在俱乐部赛事上很牛,丰田杯一度五连庄,但最终被财力更雄厚的欧洲队慢慢扳了过来,到后来欧洲队已经不把丰田杯视为太了不得的大胜利。转成世俱杯后亦然,一开始南美队世俱杯三连冠,2007至今,7届世俱杯欧洲队拿了6届,南美队甚至有时已经爆冷连决赛也进不去了。世界杯主场失守,南美将加速沦为欧洲足球原料供应地,欧洲对南美的优势,将越来越大,南美即使再出内马尔、梅西级别的巨星,也难以追上欧洲的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