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三四名决赛原本是一场为东道主而设的欢宴,一如1990年的意大利,2006年的德国,主人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谢幕,自己的射手斯基拉奇、穆勒也如愿进球并拿走金靴。但2014年的巴西却因为自己的不济而被客人抢了风头。
龙:很多人在说,三四名决赛是鸡肋,应该取消,甚至还引用了范加尔的话,他在赛前号称自己10年来一直致力于说服国际足联取消三四名决赛。甚至有人说,半决赛后,队伍散了,荷兰准备雪藏罗本、范佩西,让替补球员有机会亮相,也顺便给东道主一个面子。
卢:但是,当首发名单赛前公布后,所有人都明白了,荷兰人志在必得,因为全主力出战。比赛中,荷兰人也要积极很多,库伊特拼到后脑勺流血,罗本飞身把要出边线的球铲回给了队友。巴西人也并非不想赢球,就像T席尔瓦赛后说的那样,他设想过很多种方式来结束这场比赛,还为此而失眠,但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龙:是的,在让人紧张、窒息的决赛来临前,三四名决赛更像是一个Party,一场垫场赛,让辛苦了一个月的人们有个放松的机会。正因为如此,经常都是大比分,经常都有意外发生。这次比赛开场仅两分钟,荷兰就获得了点球;很多人一定还记得2002年土耳其开场仅11秒打进的世界杯最快进球。如果说64场比赛中的63场都是战术绷得很紧的对决的话,三四名决赛更像是放开手脚的攻防演练。
卢:其实,三四名决赛的上座率也不低啊。1994年世界杯,9万多观众去了玫瑰碗球场观看瑞典和保加利亚的三四名决赛,这可是没有东道主参加的。瑞典队4比0获胜后,回家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克罗地亚人在1998年三四名决赛中的表演,也为自己的黑马故事添加了最好的注脚。这次,铜牌是荷兰人应得的安慰,他们的表现远远高于了人们赛前的预期。
龙:对比荷兰人,巴西人的这次世界杯意外频发,一个乌龙球开启了揭幕战,一个点球开始了最后一场比赛。三四名决赛,即使是对手下半时收缩防守,伺机反击,仍然被第三次攻破球门,巴西人输光了所有的筹码,包括自己的士气。
卢:其实,荷兰人这场比赛并非没遇到困难,斯内德赛前热身就受伤,没能出场。显然,荷兰人更抗打击,而不像巴西,缺了内马尔就停摆了。率领法国夺得1998年冠军的雅凯就曾说过,赢得世界杯的诀窍就是建立一套任何时候都可以变的系统,你必须做好准备,没有齐达内,没有布兰克,没有德塞利……你如何去赢得比赛。
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B计划。至少通过换人,范加尔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计划性和多样性,更不要说进入决赛的德国和阿根廷了。德国队在小组阶段和1/8决赛忙乱了一阵后,果断换回了球员熟悉的4231,并把拉姆撤回到右边路。阿根廷则在战术上果断从五后卫换回了四后卫,并在局部位置的人员上做了调整,即使迪马利亚受伤,前场的运转照旧。而斯科拉里手上的牌看上去不那么好打,但也是他自己选的。
卢:巴西的球员资源还是有的,关键在于国家队的打法固化与发展,否则即使这次输得只剩下底裤,可能还有下一次。不管决赛的结果如何,德国队的战术打法是本届世界杯最成熟和先进的,关键就在于克林斯曼和勒夫一脉相承的时间长,球员梯队衔接很好,克洛泽是2002年世界杯的遗产,2004年欧洲杯贡献了拉姆和施魏因斯泰格,2006年世界杯是波多尔斯基、默特萨克,2010年世界杯是厄齐尔、赫迪拉、穆勒、诺伊尔,他们在一起时间长,配合默契,战术成型,拆分、组合灵活。
龙:是的,巴西队的失利某种程度上是过度欧化的结果,丧失了自己原有的优势。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巴西和法国在1/4决赛相遇,两支球队1比1战平后,只能点球决胜,法国队胜出。那场比赛被称为桑巴之死,因为艺术足球因为接连在世界杯折戟,巴西人开始了欧化之路。因为法国队当时由普拉蒂尼领衔,所以两支充满艺术气质的球队奉献了一场堪称80年代最棒的一场比赛。但两支球队在鼎峰时期都无法夺取世界杯,直到他们的后来者在艺术上添加了理性后,两支球队才先后在1994年和1998年成功夺冠。
卢:巴西人的这次失利不能完全视为是一次意外。三四名决赛,当路易斯一次次往上冲到对方禁区前沿进攻,当中路防守再次出现极大空当的时候,这支巴西已经没有完整的战术可言。上届世界杯出局后,人们已经对巴西足球进行过一次批判和反思,邓加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责任,他的阵容和这次一样充满争议,小罗、帕托、马塞洛、阿德里亚诺等人没有入选。但到了这一次,即使所有人都看得出巴西锋线乏力,但解决的方案和人选几乎没有。这是多年问题累积的总爆发,一如1998年之后的德国。
龙:面对低谷,巴西人唯有像德国人那样目标明确、计划完备,才能迅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