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才是"伪决赛"最大获利者:一场狂圈7000万美元
就目前国际足联的政策下,对于季军战参赛国而言,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其实差别并不大。以南非世界杯为例,季军的奖金是2200万美元,而第四名奖金是2000美元。一般能杀入四强的,都是一些不差钱的豪门球队,所以这200万美元的差价,并不会提起他们的兴趣。同时,FIFA虽明确表示过,第三和第四的名次差别会影响到他们在国际足联的积分排名,不过这一场比赛带来的差异其实不算大。再者说,足球领域的世界排名很多时候都是浮云性质的东西,唯独有用之处就是世界大赛的分组抽签。对于普通球迷而言,三四名决赛也难以提起兴趣。4年前的南非世界杯季军争夺战,三千张门票静静地呆在销售处无人问津,说明它确实缺少吸引人的魅力。
那么,既然三四名争夺战如此鸡肋,FIFA为何还要坚持办下去呢?原因很简单:比赛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FIFA曾对外表示,三四名争夺战是国际足联的传统,他们并不愿放弃传统,但是这显然不是充分的理由,因为FIFA在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得不可谓颠覆性的。之所以会找这么个理由搪塞过去,主要还是为掩盖他们通过世界杯疯狂圈钱的真相。有比赛,才有收入,比赛更多,才有更大的收益。4年前的南非世界杯,国际足联的收入高达87亿美元,如果按64场比赛平均计算,每场比赛收益高达1.25亿美元。虽然这种计算方式有失偏颇,但多一场比赛,总比少一场比赛要好。而本届世界杯开打前,英国媒体曾披露,国际足联将从巴西卷走4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但实际收益很可能比这个数字要高,平均下来一场比赛的净收益超过7000万美元。站在FIFA的角度去想,这个钱就摆在面前,为何不去赚呢?
单是这两届世界杯下来,国际足联的总收入轻松突破100亿美元,成为第一个营收总额进入世界500强的非营利组织。然而过去几年,国际足联官司缠身丑闻不断,但至今没有一桩阻止过它的日常运转,也没有司法机构彻底介入其中。原因只有一个:它是非营利组织。国际足联的权力不受监督,不受节制,没有哪一个国家和组织可以控制,或者愿意控制这种垄断性权力的膨胀。在原欧足联主席约翰松退位之后,也没有哪个组织也于挑战国际足联的权威。所以,国际足联敢于不顾漫天质疑,坚持让季军之战继续存在。而这一切,只以“这是世界杯的传统”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就全打发了。你不服,无所谓,反正世界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民间组织”的身份客观上也确实庇护了国际足联在世界杯数亿美元的利润面前的贪婪之心。南非世界杯,在国际足联高官无不标榜这是一届“伟大世界杯”的同时,南非当地一些为世界杯提供服务的机构把国际足联告上法庭,因为它们应该结算的上亿美元账单至今仍是白条。再到巴西,当FIFA在疯狂圈钱时,却是这个国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世界杯的办赛经费,大大压缩了政府在民生、教育、医疗领域的支出,百姓游行抗议抵制世界杯,甚至打出“布拉特掠夺走我们的血汗钱”的标语,但是国际足联不为所动,能够赚到的钱,他们从来乐此不疲,并且账目极不透明,所以至今没人知道,国际足联挣的钱是怎么花的?其账面上究竟有多少存款?布拉特的工资到底是多少?所有国际足联雇员的薪金都不必透露,包括主席布拉特。据猜测,布拉特的账面工资大概在200万美元上下,且不包括各种高额报销和补贴。布拉特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组织者缝制了庞大而缜密的黑金巨幕,足以遮蔽所有的阳光。
说来真的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号称非盈利性机构的国际足联,吸金能力却远胜这世界上太多的盈利机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足球这项运动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每逢世界杯,每个参赛国都是举国关注,不少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助威,甚至在中国这样的常年无缘世界杯国,世界杯的魅力也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依靠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国际足联一步步演变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超国家的权力组织”,它的“行规”和“内部司法”居然比个别国家的法律都更不容置疑。1997年,阿维兰热发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通牒:如果巴西政府和议会一定要以惩治腐败的名义追究巴西足协的罪责,国际足联将开除巴西的会员资格。另外,伊拉克和文莱足球,因为“政府越权干涉足协内部”而受到了国际足联的严惩,遭到国际足联的全球竞赛。国际足联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这种集权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