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12年,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时间,但足以改变一切。12年前,德国和巴西第一次在世界杯相遇,而且还是决赛,巴拉克停赛让德国人忧心忡忡,卡恩独木难撑,星光熠熠的巴西没有悬念地赢得了比赛。12年后,两支球队第二次在世界杯相遇,但位置发生了变化,巴西人因为内马尔伤退、T·席尔瓦停赛而焦急,防守漏洞百出,整体实力略胜一筹的德国制造了7比1的惨案。
卢:这场比赛一定会被频繁提及,因为巴西从未在世界杯上被对手打进过7球,在正式比赛中也没有过,因为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纪录诞生。比赛几乎在18分钟内就已经结束了,这一点也不科学,从技战术层面而言已经无法解释,唯有心理因素。
龙:从首发来看,两边都在求稳,都在使用1/4决赛的阵型,巴西不得不更换了两名球员,而德国是原班人马。巴西队试图先发制人,但定位球又一次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此前,德国和巴西都是依靠定位球在淘汰赛阶段过关,这次是德国人首先利用了角球机会。
卢:穆勒的进球让巴西人陷入了被动。在马塞洛的边路失守,克洛泽打进历史性进球后,巴西人的心理完全崩溃,所以之后的失球已经无法从技战术层面进行解析了。
龙:我想起了1998年的罗纳尔多,不管是疼痛,还是呕吐,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再回溯到1950年世界杯,巴西人同样是主场,被乌拉圭人击败,心理因素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次世界杯前的热身赛,巴西4比0大胜巴拿马后,斯科拉里就承认,巴西队弥漫着严重的焦虑症,自己也好几个晚上没睡好了。进入淘汰赛阶段后,斯科拉里还加强了心理医生的介入。看来,桑巴足球有一颗容易受伤的心脏。
卢:赛前,巴西人对于内马尔缺阵的过度渲染其实就是底气不足的体现。而且,他们还向国际足联申诉,要求取消T席尔瓦的黄牌,让他出战半决赛,这更是心虚的表现。东道主身份是一种荣耀,能带来一些便利,但它并非万能,什么事情都可以按照东道主的想法进行。甚至,应用不好,反而会强化心理压力。
龙:其实,从球员通道出来到打进第一球,德国球员的紧张程度远远大于巴西人,主场的氛围让巴西球员非常亢奋,但拉姆他们迅速调整了过来。
卢:德国人心脏更强大。(笑)德国队看上去专克东道主啊,12年前的半决赛,德国人一样是面对东道主韩国,后者连续克掉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还是没能迈过德国人这一关啊。
龙:但那场半决赛曾被《体坛周报》评价为史上最糟糕的半决赛,韩国人本身能力不够,德国队也是勉为其难。决赛对阵巴西前,德国媒体还要靠所谓的幸运芬尼,就是把一枚幸运硬币埋在球门边,来寄托焦虑和不安。12年后,德国人在巴西制造了堪称史上最经典的半决赛,巴西人却要靠内马尔的球衣、面具来鸣锣开道。两个人完整见证了这12年的变化——克洛泽和斯科拉里。
卢:克洛泽从空中回到地面,脚下技术越来越细,也是德国足球变化的一块化石吧。斯科拉里则越来越欧化和实用,体现了巴西足球的演变。作为金砖国家,巴西的经济虽然在发展,但也面临传统的遗失,街头足球的减少让桑巴足球也进入了欧洲工业化的流程,造就了一批高大的防守球员,缺失了充满灵气的得分手。
龙:我想起了一个人——保罗·林克。他是在巴西出生的德国后裔,曾在2000年前后归化过德国队。那是德国足球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德国足协为了维持和提高国家队水平,采取了归化政策,包括林克和邓迪先后加入德国国籍,但效果很差。保罗·林克作为前锋为德国队出场了12次,竟然一球未进。
卢:所以还得靠自己的青训体系,这也是德国今天人才和战绩爆发的根本原因。巴西还是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做法,不能完全依靠欧洲联赛来帮自己培养球员。
龙:我们有聊到,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这支巴西队,竟然有国脚有早年效力立陶宛、日本等联赛的经历,包括那些东欧联赛。他们训练水平和战术体系对于刚刚走出巴西的球员来说是不合时宜的,这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
卢:这是巴西屌丝队嘛。他们的失利再次验证了一个观点,靠一个人支撑的球队是走不到最后的,比如C罗的葡萄牙、J罗的哥伦比亚、苏亚雷斯的乌拉圭等等。现在就看梅西的阿根廷如何变化了。
龙:关于博彩,有一个说法,如果你要赢,就要及时收手,如果如果你不停下来,就不可能赢。克洛泽已经超越了罗纳尔多,德国人已经追平了巴西人八进决赛的纪录……我们可以换句话说,世界杯如果一直不停,德国队终将赢得一切。就像莱因克尔说的“足球是22人的游戏,而获胜的总是德国人”一样。因为他们是靠团队在作战,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