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经济适用球,这是我看完德国和法国的大战后,大脑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法国队的射门、有威胁球都更多,但“足球是22人比赛,最后的胜利者是德国”这句话还在应验。
龙:1比0已经足以让德国队连续4次进入四强,根本原因在于勒夫的变化,这也是德国人为何能够在世界杯上总是表现还算稳健的原因。虽然弗雷德、伊瓜因等前锋的低迷制造了中锋迷失的话题,但德国无锋阵的缺憾却是很明显的。勒夫一方面能够听取意见,派上了克洛泽,在前场牵制对方,并形成接应点;另一方面,调整了中场和后防人员的配置,施魏因斯泰格和赫迪拉搭档后腰,这是2010世界杯和2012欧洲杯的标配;拉姆则回到右后卫位置,这样的阵型是多数球员很熟悉并适应的。
卢:这场比赛德国人打得很智慧,用策略和战术致胜。也许场面沉闷了,但赢球永远是硬道理。
龙:这是2002年世界杯开始德国连续第4次进入四强。而2002年的德国队是最近四届最弱的,当时能杀入决赛,除了巴拉克和卡恩压阵,遭遇的对手相对较弱以外,沃勒尔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阵型而言,德国队在传统的352和442之间切换,小组赛阶段以352为主,领先后会用换人改变阵型。进入淘汰赛阶段后,对阵巴拉圭和韩国时,直接以442首发。同时,不断更换首发球员。
卢:这种应变是一种调整,足球场上唯有能够自我调整才有前进的希望。法国队这场比赛也进行了首发球员的调整,但客观讲,前面比赛的对手较弱,没有遭遇硬仗,所以应变能力还是差了很多。
龙:战胜尼日利亚后,法国队受到了热捧,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支球队重现了1998年那支冠军队的风采。可能很多人都忘了,鞭策比一味的赞扬对球队更重要,1998年的法国队是在争议中前行的。
卢:没错,当时在1996年欧洲杯前夕,法国大名单没有坎通纳和吉诺拉,主教练雅凯遭到了媒体和球迷的炮轰,《队报》甚至在社论中提出了“雅凯是否有资格担任法国队主帅”的怀疑。从那时起,雅凯拒绝接受《队报》的任何采访。而在1998年的那支法国队是经历过硬仗的,齐达内在对阵沙特的比赛中被红牌罚下,是对球队的第一个考验。半决赛,图拉姆造越位失误,导致克罗地亚的苏克下半时一开场就打进一球,但图拉姆自我救赎,连入两球。而今天的法国队,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精神锤炼。也许0比1输给德国,是他们这批队员成长的开始。
龙:上次我们说过,德国进军半决赛的路上要遭遇两支法军,阿尔及利亚兵团制造了凡尔登绞肉机,让德国队消耗很大。到对阵法国正规军时,德国人巧妙地绕过了马其顿防线,利用一个定位球机会,由中后卫早早确立领先地位。之后,法国虽然针对德国后卫转身慢的缺陷,采取了很多长传打后卫身后的战术,并避免在中场和德国人绞杀,但德国人后卫没有犯致命的错误。法国人在关键时候,球队没有了爆发力,最后被德国闷死在比赛中。
卢:从胡梅尔斯的进球可以看出,我们对德国足球还是有很多误解。比如赛前,大家都很担心德国中后卫会给本泽马机会,但恰恰决定比赛胜负的就是中后卫,这正好体现了德国人的强悍和勇气。
龙:一般情况下,赛会制大赛的总进球里面的1/5是头球。头球是德国人的长项,甚至因为头球破门改变过世界。(笑)1970年世界杯1/4决赛,队友的传中本已越过他的头顶,后退中的席勒奋力跃起用后脑勺一蹭,把皮球也吊入了大门。
卢:呵呵,我记得英国人在1998年写过一本书《如果……会怎样》。书中说,如果席勒这个球不打进扳平比分,并导致英格兰加时赛被击败,也许英格兰会成为1970年的世界冠军,那当时的首相威尔逊就不会落选,撒切尔主义就不会在世界上出现,席勒的后脑勺改变了世界。(笑)
龙:呵呵,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德国人在足球世界的能力。德国人的身高较高,所以头球不错。也正以为这一点,他们的踢球重心较高,所以看上去会比南美的球员要笨拙。踢球的重心越低,动作的频率就会越快,所以马拉多纳、梅西的身高都不高,贝利也不过1米74,而贝肯鲍尔1米81。事实上,德国人的技术并不差,不然不可能7次杀进世界杯决赛。1954年世界杯,人们往往以为德国队是靠意志力和勇气踢出的战斗型和力量型足球而夺冠的,那是后来人们被那种氛围所感染后着重描述的。事实是,那支德国队半决赛6比1击败了奥地利,展示了他们最优秀的球技。
卢:这也是如今的德国队能够踢传控打法的基础,没有技术如何能够控球并快速传递。尽管有时候场面上看上去糙了些,但他们的传控打法攻防转换速度更快,向前的侵略性更明显。下场比赛对东道主巴西,估计难以重演温水把法国煮死的一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