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阿根廷人差点被瑞士拖入点杀大战,美国人差点用体能拖垮了灵巧的比利时人,1/8决赛总共出现了五场加时赛,62.5%的占比,已经超越了1990年世界杯创造的1/8决赛加时赛数量纪录。那时有三场比赛在加时阶段分出了胜负,一场比赛进入了点球大战。
龙:意大利之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闷,当时的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为了打入决赛,不惜采用拖延战术,利用点球大战。那届比赛2.21的进球率一直保持着历届世界杯平均进球最低的纪录,以至于国际足联不得不从1994年世界杯开始,禁止门将接回传球。
卢:如果说这次小组赛掀起了进球狂潮的话,那么进入淘汰赛后就像穿越了一样,好像回到了1990年的意大利。大家的谨慎使得足球赛成了消耗战,拼体力的田径比赛。加时赛可不像饭后甜点那么诱人,你看到的是筋疲力尽、各种失误、位置空了每人补防……阿根廷幸亏有“铁肺”迪马利亚,还有梅西的灵光一现。而比利时最后时刻留了一个换人名额,让之前一直郁闷的卢卡库得到了机会;加时赛下半时,美国队换上场的格林体能优势非常明显,马上就打进一球。加时赛,更像是古罗马的竞技场,只有殊死一搏。
龙:12次射门,7次被封挡,19次传中,57次传球,成功率63%……迪马利亚个人这场比赛的统计数据很优秀,但如果没有最后的绝杀,一切都是徒劳,“阿根廷的大腿”在这场比赛中俨然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而梅西的助攻如此及时,就像我们上次聊到的,当他为队友做球的时候,他的威力就从个人延伸到了团队,这是阿根廷能否继续前行的关键。
卢:不仅仅是阿根廷,巴西、荷兰、法国、德国这些传统强队这次进入淘汰赛后都变成了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都是先被拖得团团转,然后再利用对方逼抢到最后体能下降的机会,靠定位球或攻击球员的个人能力完成绝杀。而美国人用身体素质有效弥补了他们的技术劣势,让比利时人一度一筹莫展,差点制造了1/8决赛的冷门。看美国人踢球,很容易想到橄榄球比赛或NBA的高强度、快节奏、大开大合。
龙:和淘汰赛类似,小组赛阶段,更多的进球是在比赛最后30分钟打进的。往远了看,是一个月的坚持;往近了看,是90分钟或120分钟不能松懈。这就是赛会制比赛的特点,状态的调整、体能的储备比联赛更重要。传统强队之所以能够最后胜出,能走得更远,就是在这些细节上做得更到位。克林斯曼无论执教德国队,还是美国队都很重视体能训练。德国队主教练勒夫就曾说,世界杯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从1986年世界杯设置淘汰赛阶段后,德国人就从未在1/8决赛中失手过,过去三届打进四强,备战的细致是德国战车前进的一大因素。比如科隆体院可以给他们提供到点球大战先踢的胜率超过70%等信息。
卢:越往后比赛会越难打,比如德国队,仅仅休息三天就要和法国打1/4决赛,而巴西人多休息了一天。所以有些球队现在磕磕绊绊,并不代表后面没有机会;有些球队看似强悍,可能会兴奋过早而夭折。比如法国队顺风顺水,遭遇德国将是一场恶仗。
龙:说到法国,不得不再提一下刚刚遗憾出局的瑞士。瑞士人的防守能力在对阵阿根廷时,得到了展示,他们对法国小组赛完全是一个意外,对手的连续进球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节奏。有人曾说,20世纪的足球就像是一次从冒险到恐惧的旅行,是一条从235到433,再到442,在通往541的道路。而在从完全崇尚进攻到重视防守的转换中,瑞士人起到了先导的作用。1930年代,奥地利人卡尔·拉潘在瑞士执教,推出了“门栓”战术,撤掉一名进攻球员,使用清道夫辅助防守,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震撼的。他用这样的战术击败了当时雄心勃勃要在1938年世界杯上有所作为的纳粹德国队。
卢:意大利人正是在他的基础上创造了混凝土防守。这届世界杯就像足球的发展史一样,从小组赛的进攻一下子就切换到了淘汰赛的防守。
龙:虽然淘汰赛阶段的进球数在下降,但本届世界杯打破1998年扩军以来的单届进球数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届世界杯的一大特色是,门将备受关注,德国的诺伊尔成了新的“自由人”,墨西哥的奥乔亚被神话为“六指门神”,尼日利亚的恩耶亚马延续着他上届的淡定,美国的霍华德让比利时人浪费了10多次射门……除了门将自身的能力之外,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演的重要原因是防守组织出现了问题。
卢:以英超为例,连续五个赛季的平均进球数超过了2.7个。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球队在后腰位置并不是使用传统后腰,而是那些能传球、可以参与进攻的全能型球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后防前面的漏洞。
龙:以荷兰为代表的一批球队就增加后卫线的人数,早532和352之间转换,通过边后卫的来回奔跑,增加防守和进攻两端的人数优势,中场球员需要来回弥补空当,衔接攻防,这对球员的体能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