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6月5日报道:
中国与日本的足球职业化发展几乎是同时进行,20多年过去,中日两国的足球水平已有较大差距,与韩国相比也落后很多。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发展的不如邻居?本文将从足球人口角度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请正视中日韩足球差距
2014年世界杯马上到来,同为东亚国家,日本、韩国都已公布名单积极备战,我们却只能在电视机前欣赏这一盛会。不仅让人想起在12年前,中国也曾是世界杯的一员。
国家队的战绩是足球水平差距的直接反映。20年前完全不是中国队对手的日本男足,已经成为世界杯的常客,无论预选赛还是热身赛都表现出色,让欧陆豪门另眼相看;韩国在亚洲一直是顶级强队,世界大赛更是从不缺席。而我们的国家队,世预赛亚洲区的十强赛已很难进入,就连亚洲杯的预选赛都打的险象环生。把国家队范围扩展到国青队以及女足,会发现差距更加明显,我们的93级已经将近3年时间没在国际赛赢球;日本女足已经夺得世界杯,中国却从未重返1999年的高峰。
与国家队相衬的是球员发展。世纪之交中国还有很多球员留洋或有希望留洋,现在只剩下一些在葡甲、西丙的球员,希望之星王上源,在比利时的地位岌岌可危。相比之下,日本的球星已经开始进占曼联、米兰等豪门,总计40多位球员旅欧;韩国在朴智星之后,孙兴慜、池东沅等年轻一代更是天赋惊人,备受瞩目。即使在联赛之中,亚冠的出色表现也不能掩盖中国联赛的问题。顶级联赛只有16支球队,第三级别(中乙)已经是半职业状态。日本的J3已经建立,韩国在去年改制经典K联赛,层级和职业化程度继续提升。就连泰国都已经有了泰乙联赛。对比我们的邻国,中国足球需要正视差距。
13亿人挑11人?错200人挑11人
足球总归是球员在踢,只要球员天赋、能力足够,战绩总有保障。纵观世界足坛的历史,不排除有些足球人口不足的国家出现“黄金一代”而战绩斐然的情况,但大多数时候,足球人口多的国家水平相对较高。踢球的人多,出现“好苗子”的概率就高,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逻辑,足球人口的多寡是决定国家足球水平的重要原因。
在这方面,中国与日韩的差异就非常明显。日本三级联赛都是职业球队,底下的JFL以及地区联赛还有大量球队在踢。在成人之前,大学联赛、高中联赛办的有声有色,2013年的高校联赛,4100多个学校参与,每年三级J联赛都有100多位新人加入。韩国的职业联赛几乎全是国内培养的新锐,自产自销的基础上还在不断的输出到欧洲、日本或中国。而我们国家呢?贾秀全指导曾直言,93一代真正能踢球的青少年只有不到200人!
因此,球迷其实不必总说“13亿人挑不出11个踢球的”,200人挑11个与20万人挑11个相比,哪边更厉害一些已不言而喻。真正要关注的是,都在东亚,都是90年代开始职业化,为什么20年后我们国家却没人踢球了?
踢球孩子都去哪了?
学习踢球、热爱踢球总要有契机,打动小孩子或家长的往往是一个瞬间,就像很多日本球星都承认小时候看《足球小将》从而喜欢踢球一样。为什么85一代还有不少球员,到了93一代就少了?在93年或更小的球员成长到踢球年龄时,中国足球正陷入假赌黑风波,“国足臭脚”更是传遍大江南北。谁愿意自己的小孩子从事这样一份既不稳定又容易挨骂的职业呢?中国足球的大环境显然影响了足球人口。而日本韩国的球员都受到广泛尊重和喜爱,本职之外的广告、娱乐节目也经常参与。塑造足球的正面形象这点,中国远远不如邻居。
球员的收入也是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或许在国内顶级俱乐部,国内球员的收入和日韩差距不大,但足球不只是拔尖的几人。日本只要进入职业队,就将视联赛的不同享受480万、360万日元年薪的最低收入保障,折合人民币20多万,不算很多但已超过一般白领。这方面韩国球员生存较为艰难,高顺位选秀和明星球员收入尚可,不少年轻球员选择去日本、中国挣钱。中国的情况是最艰难的,很多一线队球员月薪不到1万,更致命的是各种克扣工资奖金,实际收入远逊日韩。扩大到女足,浦玮指导直言中国踢足球的姑娘普遍月收入5000,这样的工资无疑对不起付出的多年汗水。
有句话讲“运动员都是吃青春饭的”。与公司白领不同,运动员到了一定年龄就被迫退出职业运动。退役后收入如何保障也非常重要。在中国,明星球员退役还可以继续在足球圈打拼,大部分球员只能另谋生路,做保安、做搬运工的不少,女足的国脚们都只能一起开餐馆谋生。这些还只是已经成为职业球员的。在中国很多从小踢足球的孩子因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一旦未能成为职业球员,生活更加困苦,很难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换你来做家长,想想上面这些,你还愿意让孩子踢球吗?
校园足球才是中国足球未来
世界上有很多发展足球成功的国家,但东亚国家的足球发展不能全盘借鉴。西欧已经形成了足球文化圈,德国的球员踢不上本国联赛,可以去瑞士,足球土壤已经形成。东亚相对隔绝于足球主流地区,球员流动不频繁,职业球员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小,且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下,日本、韩国大力发展的学园足球,不失为一种成功方案。2012年开始,日本的学生球员(高中、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队)比例已经超过了俱乐部青训队的成品,发展的非常成功。
学园足球的最大优势在于直接增加足球人口。在学校中踢球的孩子,都有可能被职业队选中,而他们作为体育特长生既没有放下学业,又在就读更高级别学校时受到部分优待,站在中国足校、正规学校之间的平衡点,更容易被接受。只有踢球的人多了,未来的可能性才会增加。此外,隐性足球人口的增长也不能忽视。这些高中生的父母亲属可能会关注足球,而这些在学校踢过球的孩子成年之后,对足球也容易有更大兴趣,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足球发展的财富。
相对于足校近乎是孤注一掷的训练,学园足球的优势还在于柔软性,它没有脱离教育系统。有天赋的少年可以走上职业队道路,无法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可能走体育特长,实力再差一些的正常考学,对人生未来的影响会降低许多。即使在球员退役之后,较高的文化知识以及不错的文凭都很有用。
之前在看球或球评中经常见到“日本球员踢球聪明”这样的说法,这与较高的教育程度也分不开。日本读完大学再踢球的人很多,他们的战术理解力、人情人际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比起从小封闭在足校训练更出色一些。东亚足球在足球发展的先天有一定的不足,不像欧洲球员身强体壮、不像南美球员球感十足、不像非洲球员柔韧性极佳,战术、配合是弥补身体不足的最佳方案。这点日本女足乃至10多年前的中国女足都已经证明。
日本的足球获得成功,不脱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少小孩怀揣着梦想训练,在成系统的高校联赛、大学联赛、全国范围的杯赛证明自己,就能成为职业球员。读书之中,他们能够发掘自身的全部潜力,不将未来锁定在一条道路上。真的喜爱足球的人,在大学考下教练证,又有文凭又有技能,很容易找到足球相关的工作,而学校本身就为这些足球爱好者提供了岗位,他们可以一代一代的循环下去。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指望像欧洲、南美那样通过球员输出解决就业等诸多问题非常困难。美国的篮球,日本的棒球、足球,韩国的足球,这些发展成功的运动都与学园体育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的情况更为特殊,足球大环境曾跌入谷底,还处在缓慢回升的阶段;场地的不足以及篮球等运动的竞争,让足球变得极为不易;独生子女以及高考等等,家长的担忧远超外国家庭。发展学园足球是可行之道,但需要从上到下的努力。
尽管因足球风格问题,或其他历史原因,国人对韩国足球颇有成见,但这不不妨碍我们对韩国足球人为了胜利可奉献一切精神的佩服。就在上一周的亚冠比赛中,中韩六队捉对厮杀,投入巨资的鲁能被全韩班浦项全场压制,险些弄出济南惨案;卫冕冠军广州恒大则在多打1人的情况下不敌全北,而在那场比赛中老将李同国更是拼到右脚被踩穿,将缺阵1个月左右,值得佩服的是李同国在有伤在身的情况下竟踢满了全场。
推荐阅读-皮卡丘变身日本男足吉祥物 扎切罗尼助阵
近日,日本男足球衣赞助商举行活动,卡通人物皮卡丘变身日本男足吉祥物为日本队助威,日本主帅扎切罗尼助阵。